李学军 中国人保寿险(中国人寿李学军 阳光保险)

 新闻资讯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03-18

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题: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白雪——记中国人寿卸任干部李学亮

新华社记者李延霞

城北的崎岖不平小路,来往十载,是多远?全数积攒,投进一片片荒地,为什么?远离喧嚣,独自固守,孤独吗?

一位老人,一片片山,八年。中国人寿卸任干部李学亮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挥余热、无私奉献社会,展示了一位卸任老共产党员永葆风范,为党和人民事业平添正能量的博大情怀。

(杜博韦)躬耕山野十五载

79岁的李学亮,身板挺拔,声音洪亮,精神矍铄。“这些年一直生活在深山,锻炼了身体,这是大山对我的馈赠。”

一开场,就是他心心念念的那片山。

李学亮,卸任前曾是中国人寿北京西城区支公司经理、党委办公室主任。卸任后,本该颐养天年、享享清福的他,作出一个让周围人惊讶的决定:扎根大山、垦荒造桥。

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有一片片连绵起伏的群山,李学亮的故乡就位于山脚下的鲁家滩村。祖辈都是以种地为生的居民,李学亮心中有一份对农地的固守。“开矿比垦荒收益大、见效快,但我相信保护农地就能孕育财富,还能取悦绿水青山,我要为父老乡亲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家致富公路。”

2004年,与村里签订承包合同,李学亮走进了方圆500多亩的大山。

“刚开始,是真苦!”李学亮感叹。

从鲁家滩村到山脚下,公路崎岖不平难行,城北路来往要走四个小时。每天带着柴草上山,中午饿了就吃口柴草喝点水。他开春上山、初冬下山,每年在山脚下劳作的时间近9个月。

垦荒很难,最难的是山脚下没水。水是李学亮从山下村里买来,再雇农用车拉到山脚下。每车最多拉两大桶水,只够浇12棵树。上千棵树浇完一遍要来往多少次,李学亮已经数不清。而在植被栽种初期,每半个月就需要浇一次水。

最怕的是植被不成活。一开始没有实战经验,存活率不到10%。铺地膜防止水分蒸发、用生根剂促进植被扎根……李学亮边干边学,摸索实战经验,现在植被的存活率达到90%以上。

伴随着八年的汗水和心血,李学亮开垦出近70亩的山地,种植了柿子、红果、辣椒、黑枣、杏、桃、梨、苹果、大枣、李子、核桃等多种经济林木。每到秋天,熟透的京白梨结满了枝头,颗粒饱满的枣儿压弯了树梢,红彤彤的辣椒散发着清冽的香气,往昔的荒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“花果山”。

深山的生态环境变好了,野兔、山鸡、獾等各种鸟类都来了。李学亮一向大方,谁去他的山林里摘个桃、摘颗枣,他从无二话,但却不允许任何人碰他的这些鸟类朋友。“在我这片山脚下,谁都不许猎杀鸟类。”

(杜博韦)一腔热诚为他人

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李学亮没有忘记回乡垦荒造桥的初衷:取悦故乡的绿水青山,帮助父老乡亲共同发家致富。

要想在荒地上种出好的经济作物,没有科学知识、科学核心技术是行不通的。李学亮购买了大量畜牧业方面的书籍,从挖坑、选苗、剪枝、借力、施肥、浇水到病虫害防治等,学了个遍。自己学不明白、琢磨不透,虚心拜有实战经验的农民为师傅。几年后,他的树苗借力核心技术已经小有名气。

桃树借力要在3月中旬,枣树是5月初,借力方式和树苗的位置、农地的湿度有关系……谈起树苗借力,李学亮头头是道,往昔的保险业干部,已经成为有知识、懂核心技术、会管理的新型农民。

掌握了一定核心技术后,李学亮开始给居民宣讲垦荒造桥的重要性,免费给居民无偿提供苗木和核心技术指导,为的是让大家少走弯路、早日发家致富、共同发家致富。周围山脚下的一些树苗已经使用上他的改良品种,附近的不少果农来找他拜师学艺。

购买树苗、置办生产工具、支付工人工资……十几年来,李学亮对这片大山的投入已近百万元,这几乎是他全数的积攒。在外人看来有些难以理解,李学亮却很坦然。

“留下这片山林,父老乡亲吃着我种的果子,认为老李给大家伙儿做了件好事,我就觉得很值。”

“我想探索一条畜牧业发展的新公路,让故乡更美,让乡亲更富,这是有意义的事。”

平淡的话语,满腔的热诚。

(杜博韦)“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卸任”

在这片山脚下,飘扬着两面红旗:党徽和国徽。往山顶走时,他总爱回头望望。

“常年独自一人在山脚下,难免感觉孤单孤独,看到火红的党徽、国徽,感觉与党、与国家离得特别近,特别有干劲、有精神。”

八年,投入几乎全数的精力和积攒,不求回报,不图名利,动力是什么?从李学亮的这番话里,记者找到了答案。

作为一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,从宣誓入党的那天起,李学亮就下定决心,一生追随党,为党工作一辈子、无私奉献一辈子。

山脚下没有电,晚上在漆黑孤寂的大深山,只有一台录音机陪伴他,通过录音机了解国家大势,聆听党中央的声音,这个习惯保留至今。

“山脚下交通不便,但只要党支部组织学习,无论严寒酷暑,他都义无反顾下山,花几个小时赶到活动现场,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风范。”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老干部工作负责人郭丽表示。

热爱摄影,拍遍了北京的大小胡同,记录国家的变化、时代的变迁;古道热肠,路上看到盲人帮一把、掏路费让流浪人员回老家……生活中的李学亮,积极向上,热诚满满。

“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多做点事,发挥积极作用,平添正能量。咱是一位共产党员,虽然工作卸任了,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远不会卸任!”寒风中,与李学亮道别,他依旧神采奕奕。

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白雪。(完)